1619年7月15日,德国人汤若望和他的教友们抵达了澳门,被安置在圣·保禄学院里。 传教士们一踏上中国土地,便开始精心研习中国语言文化,甚至以掌握北京官话为目标。
这些西方修士入乡随俗,脱下僧袍,换上儒服,住进中式房屋,并潜心研究中国经史和伦理,寻找其中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。
在同朝野名流交往的过程中,这些上通天文,下知地理,又熟读汉文典籍的西方传教士,自然赢得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和信任,从而达到其传播信仰的目的,这就是利玛窦开创的"合儒超儒"的传教策略。 1622年夏天,汤若望换上了中国人的服装,把的德文姓名"亚当"改为发音相近的"汤","约翰"改为"若望",正式取名汤若望,字"道未"出典于《孟子》的"望道而未见之"取道北上。 其时正是明朝内忧外患之际,满洲努尔哈赤的勇兵悍将"非火器战车不可御之"。 崇祯元年(1628年)七月,崇祯重新起用徐光启,并且派遣李逢节和王尊德远赴澳门,采购红夷大炮。 滞留澳门的传教士们以军事专家的面目,跟着大炮随行,得以进入内地。
从崇祯二年到三年,在毕方济、龙华民和汤若望等传教士的协助下在京仿制成四百多门红夷炮,同时,广东王尊德则从广东招募工匠,利用从澳门炮厂借来的炮模制造了三百门红夷炮。 红夷大炮以逐渐成了明朝军中重型火器的中坚力量,将原来的重型大口径火铳淘汰。
1634年(崇祯七年),汤若望受明廷之命以西法督造战炮,并口述有关大炮冶铸、制造、保管、运输、演放以及火药配制、炮弹制造等原理和技术。 1644年(清朝顺治元年),清军进入北京。